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凡有所忧,天下之民同其忧:然而天下不归往而为之王者,未之有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主张平天下要从仁政出发,实现王道理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孟子立足于修身为本的家国天下一体观,后来就成为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源头。这实际上是古代社会夫妻双方的分工合作,以共同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一个人如果养成此气便力量倍增,无所畏惧,勇猛无比,无坚不摧。
只有圣人能尽其理,践其形,而凡人不知,贤人未尽。(《孟子?离娄上》)仁、义、智、礼、乐是实现父子、兄弟伦理的道德规范。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土特产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产、特产。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重要特征。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来所高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中国文化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都在欧洲。道家讲的道法自然也是这样,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战争的最终目的无非为了得到资源和财富,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地去相互残杀,人被物欲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异化。启蒙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科技、人文文化的进步,但在西方,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以后,就要替代神来主宰天地万物,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的思想日益滋长,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就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了。
我曾对中国文化这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积极的有为。
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中国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批有见识的思想家,又一次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而且几乎一致地认为,这种新人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控制住。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它们与以人为本结合,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来所高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秀传统,即以天为则的传统。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又异化成了对自然资源财富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满足人类的物欲,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
如果说,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做一个有独立主体、理性自由的人,那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使人从物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所以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着一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具有最高的品德: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这是谦虚的品德。
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中国的文化不靠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总起来讲是推自然之势,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成熟。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
这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本思想 中国文化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人们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起点和关键。
他们以中国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神本文化,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把中国看作是最理想的一种社会。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
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
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水还有坚忍不拔、以柔胜刚的品德,水滴石穿……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
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不让天命转移就要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所以欧洲的人本主义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
标签: 自治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023-01-01] lol证书过期怎么解决(lol证书过期) 怎样ps照片分辨率调小清晰度不变(怎样ps照片) 宝马刷ecu哪个品牌最好(宝马刷ecu) pdf转excel(PDF EXCEL)
评论列表
君子也要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万物的品性。
按照佛经里面的描述,说一个小孩的最初状态是受精卵,然后渐渐长成胚胎,渐渐长出五脏、四肢等等。
如果学有榜样,学有切磋,辨析问难,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则人生何吝之有?黄梨洲曾在《明儒学案》里概括东林党人的精神风貌与命运时,以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为论,这不正是师友比贤相处的最好写照么? 最后,端正学习态度,童蒙问道必须以敬亲师。
(《王阳明全集》, 第104页) 就是说, 良知感应出自生生真机, 所谓生天生地, 是指创生真机感应无方。
随时变易以从道也④以及即事尽天理,便是易⑤的观点,并以此出发,对《周易》做了新的诠释。